抑菌试验/药敏实验
抑菌实验通常又称作抑菌圈实验、抗菌试验或药敏实验,一般是用于检测某种物质对于某种或多种细菌生长效力的抑制作用。目前抑菌实验在新开发的防腐剂、抗菌剂、植物精油以及药物(中草药)等方面研究甚为活跃。
通过抑菌实验,可以评价该药物或该物质的抑菌性能,也可以测定某种物质的最低抑菌浓度(MIC,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一般常用的方法有纸片法、牛津杯法和二倍稀释法,其中纸片法和牛津杯法的原理是一样的。公司提供这三种方法的抑菌试验。
服务项目
服务类型 | 服务周期 | |
---|---|---|
1 | 大肠杆菌抑菌功能 | 30个工作日 |
2 | 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试验 | 30个工作日 |
3 | 其他特定菌抑菌实验 | 30个工作日 |
4 | 最低抑菌浓度(MIC)检测 | 30个工作日 |
5 | 特定菌的菌落数测定 | 30个工作日 |
技术方法
1 纸片法
纸片法也被称作纸片扩散法,是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滤纸片贴在已接种了测试菌的琼脂表面上,纸片中的药物在琼脂中扩散。在药物扩散的同时,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的测试菌不能生长,而抑菌浓度范围外的菌株则继续生长,从而在纸片的周围形成透明的抑菌圈。
不同抗菌药物抑菌圈的直径因受药物在琼脂中的扩散速率的影响而可能不同,抑菌圈的大小可反映测试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并与该药对测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呈负相关,即抑菌圈越大,MIC越小。
纸片法目前已经被认为是一种权威的用药指导依据,但由于该方法只能定性,因此纸片法通常被用来做药物敏感性试验。
2 牛津杯法
牛津杯法又称杯碟法,将已灭菌的牛津杯置于试验平板中,往杯中注入一定量的待测样品,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抑菌圈大小的一种方法。由于待测样的抑菌效果不同,因此抑菌圈的大小也会不同。
3 二倍稀释法
在抑菌实验中,为了评判某种药物的抗菌功效,最低抑菌浓度(MIC)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利用二倍稀释法可以得到MIC值。凡能抑制试验菌生长的最高药物稀释度为该药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将待检药物先以合适的液体培养基在试管或96孔板内进行连续稀释,每管内再加入一定量实验菌液,培养后,观察细菌生长情况,与空白对照比较,以肉眼观察培养基清亮且未见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判定为该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将无细菌生长的药物和菌种划线接种到新的琼脂平板上进行培养,进一步确定该药物的MIC。通常每菌重复3次,求平均值。
供试菌
目前公司提供的常见供试菌有以下几种(下述菌种均可对外出售)。
类型 | 名称 | 编号 | |
---|---|---|---|
1 | 细菌 |
大肠杆菌 | CMCC(B)44102 |
2 | 大肠杆菌 | ATCC25922 | |
3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CMCC(B)26003 | |
4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ATCC6538 | |
5 | 枯草杆菌 | CMCC(B)63501 | |
6 | 枯草芽孢杆菌 | ATCC6633 | |
7 | 铜绿假单胞菌 | CMCC(B)10104 | |
8 | 生孢梭菌 | CMCC(B)64941 | |
9 | 产气肠杆菌 | ATCC13048 | |
10 | 植物乳杆菌 | ACCC11095 | |
11 | 粪肠球菌 | ATCC29212 | |
12 | 真菌 |
白色念珠菌 | CMCC(F)98001 |
13 | 黑曲霉菌 | CMCC(F)98003 | |
14 | 酿酒酵母 | ATCC9763 | |
15 | 桔青霉菌 | ATCC1109 |
ATCC: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
CMCC: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NationalCenterfor Medical Culture Collections)。
若客户需要进行其他供试菌的抑菌实验,请及时与我公司进行联系。